好书推荐 | 这不是爱,这是情感操纵
基本信息
书名:The Gaslight Effect
作者:Robin Stern
出版时间:2007年5月
推荐理由
自信自立自强,远离煤气灯人
理智设置善良与亲密的边界,警惕陷入情感操纵的陷阱
活出自我,了解黑暗又能抵御黑暗
阅读拾零
三年前,北大女生包丽自杀事件发生后,小站曾推荐过这本 The Gaslight Effect (《煤气灯效应》)。而近期不断刷屏的床垫之争新闻更是让“煤气灯操纵”一词再次推入公众视野。这本书值得二刷,更值得让更多的人看到。
早在2018年,牛津辞典就曾将 gaslighting 纳入年度入围词汇名单。但在上周,韦氏词典则选定 gaslighting 为2022年的年度词汇,意指“为了自己的利益(刻意扭曲事实)而严重误导某人的行为或做法”。
Gaslighting 一词源自1944年上映的美国惊悚电影《煤气灯下》(Gaslight)。影片讲述男主安东为了不可告人的求财目的,利用忽明忽暗的煤气灯进行吊诡的心理暗示、情感操纵和精神控制,将他的妻子宝拉逼至疑神疑鬼、不断质疑自己以致最终精神崩溃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 gaslighter (煤气灯人) 指代心理操纵者。
就话剧《雷雨》而言,周朴园在婚姻关系中对根本没病的周蘩漪施以“以药之名”和“以病之名”的精神控制,但自始至终显露在外却是一副关心备至的表象。
无独有偶,2019年上映的爆火美剧《致命女人》(Why Women Kill)中,贝丝·安(Beth Ann)的女儿的悲剧明明源于自己丈夫出轨女秘书,可贝丝·安却在永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丈夫的一再坚持下,误认为是自己的失误(没关门)造成女儿跑出门被车撞身亡。
在北大女生自杀事件浮出水面之前,很多人可能还以为心理操纵只不过是小说、话剧、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虚构桥段。然而无情的是,它在各种关系中十分常见,且不局限于夫妻关系,甚至还出现在职场、家庭、师生、恋爱、友谊等其他关系中。煤气灯人可能是恋爱关系中的另一半,可能是“一切都是为你好”的父母,可能是擅于画饼的老板或上司,也可能是研究生导师,隐藏更深的还有通过挑拨他人情绪来整一出大戏让人发疯的幕后猎手。
今天小站二推的这本 The Gaslight Effect 以曾经从未想过的方式阐释了情感操纵与情绪虐待的工作原理和实际操作(disbelief-defense-depression),一举厘清煤气灯人的口头禅(go-to phrase)、常用话术(common phrase)和惯用伎俩,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煤气灯人”操控性人格的内在自我机制,发现自己潜在的性格缺陷,最终找到识别以及摆脱“煤气灯人”的应对处理方法。
书中,作者将煤气灯效应描述为一种难以摆脱的洗脑式心理操纵和情感虐待。作为文字游戏达人和精神控制高手的煤气灯人将受控者的人生玩弄于股掌之间,一边贬低,一边控制,一边说离不开,一边找准某个缺点连番打压。如果被操控者在被无限贬损、操控践踏到无法承受的精神施压下,又没法及时觉醒,就会在彻底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权后于一个个死结的束缚中慢慢窒息。从更广的社会层面来看,煤气灯效应更会助长更多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催生新的失衡。
之前小站推荐过 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 (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一书,该书告诉我们即使身处浊世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保持独立的人格并清楚自身的感受,保护好自己强大的同理心与感知生活冷暖的能力,要有对需要察言观色的关系彻底断舍离的勇气。
而本书则向读者给予了醍醐灌顶式的警示,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掌握精神控制的本质,知晓情感操纵的手段,清醒自己的底线,及时辨别趁早摆脱,最终学会与控制型人格相处并善于反制。
往期回顾